取得專業證照,醫師生涯正式起跑
醫師是一門終身學習的行業,由於醫學知識每日都有長足進步,為了跟上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提供給病人最先進的照護,並讓這些寶貴的醫療經驗,在最短的時間中得到傳承,醫師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醫療服務、教學與研究工作同時進行。醫學系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後,真正的醫學臨床訓練才正式開始,在教學醫院中實地接受臨床醫療訓練(亦即住院醫師訓練),是醫學教育的核心。健全的住院醫師制度要包括醫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這個團隊依照不同的年資,層層指揮與督導。醫院為了照顧好病人,所以會有主治醫師;為了培育出優秀的醫師,所以有住院醫師訓練制度,為了執行專業的醫療檢驗與綿密的照護,所以有大量醫事與護理人員,這才是一個完整的醫療團隊。醫師工作是以病人的健康與生命為中心,會比其他行業更容易清楚體會人生的意義,因為他們經常目擊人的生、老、病、死,也經常面臨到人類喜、怒、哀、樂最極致的表現。
專業分科,醫療服務各司其職
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因為無法訓練醫師具有診療所有疾病的能力,所以必須專精,因而開始分科,這就是所謂的醫學專科。早期分為內科、外科、婦產科、精神科、小兒科,後來又陸續增加神經科、眼科、耳鼻喉科、泌尿科、皮膚科、放射線科、麻醉科、骨科、神經外科等專科,而有些專科又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內科又可細分為腸胃科、心臟科等次專科,一般醫學系學生在實習醫師階段,會因為至各科實習,而有機會正式具體了解各個專科的工作內容,此時可根據自己的志趣與專長,開始思索未來要選擇的專科。而剛畢業的的醫學生多半會參加醫學中心或各大教學醫院的住院醫師招考,在大醫院與教學中心可以接觸到比較複雜的病例,其教學體制也比較健全,住院醫師即可累積較豐富的臨床經驗。至於若在非醫學中心或教學醫院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院方多半也會替住院醫師安排機會去醫學中心接受短期的醫學訓練。
在住院醫師階段,就要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想走的科別。不過由於各大教學醫院所提供的住院醫師訓練名額有一定的數量,有些專科因為工作量大、訓練過程辛苦(例如外科),在住院醫師的招募上比較困難,所以只要有醫學系畢業生願意加入,都可以獲得住院醫師的培訓機會;相反地,熱門的專科(例如眼科、皮膚科、整形外科),住院醫師的名額有限,所以往往是在校成績優良的學生才有機會雀屏中選。在這段為期不短的訓練時期(依科別而有所不同,多半為3~5年),住院醫師必須將過去在醫學院時期所習得之基礎醫學知識與基本臨床技術,適切的運用到病人身上。住院醫師的主要工作是在各病房中,執行主治醫師或專科主任所交付的任務,例如為病人作各項病理檢查、判讀檢驗數據,同時定期向主治醫師報告病例或討論病情,並藉由與病人的互動,磨練各項臨床技能與溝通技巧,加強邏輯推理與整合能力,累積疾病機轉與診療的經驗,並培養自己獨立作業的能力,同時也領會如何在由各種不同人員組成之醫療團隊中工作。
嚴格住院醫師訓練,打造醫師仁心仁術
住院醫師是醫師養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因為有許多照顧病人的正確態度與習慣,都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例如嚴謹的醫療態度、對病人的責任感,以及仁心仁術的胸懷。醫師在照顧慢性病的病人時,需要長期不斷的追蹤,清楚病人的個性、教育程度、生活習慣及其與家屬間的互動關係,並了解如何去輔導病人,使病人能夠遵照醫囑,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對於嚴重急症者,例如癌症,因為身心的衝擊很大,給予病人信心並激發其意志力就成為醫生的重要使命,心理的支持與醫療工作一樣重要。除了在第一線實際照護病人之外,住院醫師也必須分擔醫療團隊的教學工作,負責教導實習醫師與低年級住院醫師,挑選病房中適合教學的病例,與其他團隊成員一起分享並討論。除了白天住院檢查與照顧病人之外,住院醫師多半還需要參與自己科內的一些研究計劃或協助臨床實驗工作。此外,還需參與各項醫學研討會增廣見聞,例如臨床病例討論會(研討疑難病例或稀罕病例)、專科部門討論會(可了解各專門部門之診療及研究情形,藉此選擇自己日後之次專科訓練),以及國內外專家之特別演講會(改進自己的診療技術並增加醫學新知)。
完整臨床訓練,使醫師生涯邁入另一領域
住院醫師依照其年資可分為R1(第1年住院醫師,剛畢業的學生如果一時無法考取醫師執照,仍然可以應聘為若干醫院的R1,但如果直到第2年仍無法取得醫師執照,則有可能會被解聘,目前國內取得管道有二種,詳見下表。)、R2(第2年住院醫師)、R3(第3年住院醫師)、R4、R5等,通常層級越高名額越少。醫院每年會評估住院醫師的服務成績,擇優錄取可以往上晉升的住院醫師,大部分科別需經過3~5年的住院醫師訓練,最後一年是擔任所謂的CR(總醫師),通過總醫師的訓練之後,臨床方面的訓練才算完成。每個科別所要接受的訓練年資並不相同,而且部分科別還要接受次專科訓練,例如內科在R1~R3階段是基礎內科訓練,而R4~R5階段是次專科訓練;而外科則多半要經過5~7年的基礎外科訓練,以及2~9年不等的次專科訓練。完成住院醫師的臨床訓練之後,也就有能力獨當一面地為病人解決健康與疾病的問題,在此階段即可參加衛生署所舉辦的專科醫師甄審,若能順利取得專科醫師執照,醫師的專業生涯即邁入另一個階段,有機會成為大醫院的主治醫師(當然得視醫院是否有名額,且多半須經過醫院院長的同意)或是自行開業,若要自行開設診所,大部分醫師會選擇內科、兒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家醫科等來開業。
傾注全部心力,專業生涯循序邁進
若選擇競爭大醫院的主治醫師員額,則必須孜孜不倦地往醫師的升等之路邁進。由於醫學中心或教學醫院的主治醫師,在整個醫療團隊中同時扮演了醫師與教師的角色,而其診療與病歷紀錄都是住院醫師訓練的教材。為了維持醫療與教學品質,各醫院都有一套嚴格的評鑑與升遷標準,主治醫師的年限一般是4年,有志於從事教職的主治醫師,會開始申請博士班,並主動申請擔任醫學院的臨床講師。在主治醫師忙碌的門診與教學工作之餘,還需要參加國際性的醫學會議、投入臨床醫學實驗、完成論文(因為醫學研究非常重視發表論文),若研究成果能被知名醫學期刊刊登,並通過專業同儕的嚴格評斷與認可,臨床講師就能取得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後,即可順利升等為助理教授,而擔任6年的助理教授之後,即可提出副教授的升等,在副教授階段如果可以繼續做研究,經常發表論文,並在醫學院累積固定的教學時數,就有機會升任教授,並爭取專科主任的職位,到這個階段,即可說是專業醫師生涯的事業顛峰了!
專業素養加冕,醫師薪資亮眼
全民健保開辦之後,台灣的醫療保健制度便邁向另一個里程碑,自此無論是何種性質(營利、非營利、宗教、公私立、軍方)或層級(診所、地區、區域或醫學中心),經營費用都來自健保給付或醫療保險給付。在住院醫師階段,底薪約在5~6萬元之間,除了固定的底薪,由於醫師都必須值班,所以在底薪之外還會有各種津貼(例如值班津貼)、補助(例如醫師執照獎勵金),依照資歷不同,其薪資水準約在8~10萬之間。而主治醫師以上,由於薪資的計算方式是「底薪加抽成」,其薪資水準就會依照個人的資歷、知名度與醫術(亦即是否為名醫)而差異頗大,因為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所謂的看診獎金。不過由於健保開始推行總額預算制度(總額=給付單價×就診人次,而總額預算制度是將各個醫院的總額固定,意即健保局每年給付給醫院的總額為一固定金額,醫院的營收固定後,若就診人數增加到一個限度,醫院獲得的給付金額相對降低,支付給醫生的金額也會變少)因此許多醫院也開始限制醫師的看診人次,對於醫師的高薪結構多少產生影響!不過有些較具知名度的醫師,會選擇自行開業看診,同時兼任大醫院的主治醫師,所以收入依然相當可觀。
每月平均在8~10萬之間(含底薪、值班費、補助等)
底薪 + 每次看診的抽成,每月平均20~30萬之間(含底薪、看診抽成、輪值費、研究費等)
底薪 + 每次看診的抽成,每月約有30萬以上(含底薪、看診抽成、輪值費、研究費等)
留言列表